隨著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的不斷深入,政府的治理方式也隨之發生變化,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建立健全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進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規則。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加強數據有序共享,依法保護個人信息。”建設數字政府成為“創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的重要途徑和關鍵抉擇。<<<詳情點擊
據了解,寧夏“數字政府”建設加速推進。目前,自治區、市、縣三級90%以上的事項總體實現了網上可辦,全區有45個便民事項可不出村(社區)辦理。到2020年底,我區將基本形成縱向貫通、橫向協同、上接國家、覆蓋全區的“數字政府”體系。特別是今年以來,我區在搭平臺、促改革、強服務上下功夫,通過“數字政府”建設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倒推“放管服”改革加快步伐,著力全面提升政務服務能力,助力營商環境建設。<<<詳情點擊
按照全區“一盤棋、一張網、一條線”的思路,加快構建區市縣一體、線上線下一體、服務群眾和服務企業一體的政務服務體系,暢通實體大廳、網上、掌上、自助終端四個服務渠道。目前全區現有縣級以上政務服務大廳29個,全面推行了“一窗受理、集成服務”模式,分類“一窗受理”比例達到70%以上,90%以上事項進駐實體大廳,政務服務特別是審批服務事項基本上實現了由“分散辦理”向“集中辦理”的轉變,全區大部分市縣實現“只進一扇門”,并設置了不同的服務專區,各級政務服務大廳的功能不斷優化,配套設施不斷完善,服務能力顯著提升。企業和群眾在辦一件事時,基本上不用在大廳之外來回跑、不用在大廳之內來回跑、不用在不同窗口來回跑。其中,固原市“163”服務模式,一個窗口、一張表單、綜合受理、分類審批模式走在了全區前列。
寧夏政務服務“一張網”建成兩年多來,為網上服務、“不見面”審批提供了基本條件。全區近40個專業審批系統、964個縣級以上審批機構全部接入“一張網”,90%以上的事項實現“網上辦”,其中80%的事項可不見面辦理。我區網上政務服務能力連續兩年排名全國第11名、西北地區第1名。 <<<詳情點擊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區按照以“數字政府”建設統攬政務服務改革,助力營商環境優化,啟動建設“我的寧夏”政務APP,并于11月正式上線運行,第一批次有560個事項可掌上辦,3200多個事項可查可評。目前,“我的寧夏”政務APP已注冊用戶近20萬人,日活躍用戶3萬人次,其中,靈活就業人員社保認定繳費、小微企業注冊開辦一條龍服務,為企業和個人提供了極大便利。<<<詳情點擊
此外,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中,寧夏不斷探索、升級審批服務便民化,持續簡政放權,跑出了新的速度:全區新開辦企業一般不動產登記業務壓縮至2個工作日以內,銀川市企業開辦全過程以分鐘計時,平均不超過1個工作日。今年上半年,銀川口岸進口整體通關平均時間35.44小時,比全國同期快6.95個小時。國網寧夏電力公司推行“承諾制”辦電,平均接電時間壓縮至4.2天。
持續深化的“放管服”改革推動著營商環境的優化,大大促進了市場主體存量的活躍和增量的快速增長,2018年全區新增市場主體10.75萬戶,同比增長8.29%。今年上半年,全區城鎮新增就業5.7萬人,完成年度目標的76.6%,對擴大就業、推進轉型升級、實現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發揮了關鍵支撐作用。<<<詳情點擊
微評:
從長遠來看,政務App能否在群眾手中“活”起來,可能遠比此時的上線更為關鍵和重要。作為“互聯網+政務服務”的有益嘗試,政務App形式更新穎、操作更便捷,但如果僅僅形式大于內容,建而不用、用而不“活”,不能時時站在群眾的需求角度加以改善,到最后,難免會像有些政府網站一樣,因更新不及時、信息不準確、互動不回應、服務不實用等問題而走向停用。所以說,政務App要“上線”,更要“上心”。<<<詳情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