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媽快看,這是我家鄉的酥油茶,還有我們跳舞的視頻。”近日,藏族姑娘央金在“民族情,一家親”的微信群里分享家人團聚的視頻,只見央金和家人圍坐在火爐旁,喝著酥油茶,跳著歡快的舞蹈?!暗饶慊貋?,干媽給你包餃子接風?!?7歲的王菊茹看到后回復。
這個承載著22人牽掛的微信群,是王菊茹10年前親手搭建的“親情紐帶”。2015年,銀川市西夏區共享社區啟動“結親互助”項目,號召居民與北方民族大學的少數民族學生結對。彼時,王菊茹的女兒已成家,家中略顯冷清?!凹依锒嘈┖⒆?,多熱鬧?!彼屠习橐慌募春?,就這樣成了首批“結親家庭”。
第一個“結親”對象是內蒙古小伙巴特爾。初次見面,巴特爾拘謹得手足無措,王菊茹便拉著他逛超市,買來蒙古族特色的奶茶粉。漸漸地,巴特爾把這里當成了家,周末常帶著同學來聚餐。如今已經畢業的他仍時常念叨:“等工作穩定后,和父母一起回到寧夏看望‘干媽’?!?/p>
這10年來,王菊茹陸續和9個孩子結了親。蒙古族的巴特爾、維吾爾族的夏依達、藏族的央金……這位漢族“媽媽”用一碗碗家鄉美食、一次次暖心陪伴,讓遠離家鄉的各族學子在寧夏有了第二個家。
“9個孩子,9段親情,雖然我的‘兒女’們跨越五湖四海,卻親如一家。”王菊茹說。如今,最小的央金已讀大三,其他孩子大多畢業成家,但群里的消息從未斷過:升職加薪的喜訊、工作遇挫的煩惱,甚至世界杯賽況的爭論,都會伴著一聲聲“干媽”涌進這個家。
在共享社區,這樣的故事并非個例。72歲的趙淑珍與藏族姑娘格桑措姆結緣10年,格桑措姆求學時,趙淑珍常寄去寧夏枸杞;畢業后,格桑措姆從西藏寄來親手編織的牦牛毛圍巾。
“干媽讓我明白,民族團結不是口號,是真心換真心的牽掛?!薄”M管格桑措姆早已畢業回家鄉工作,但“母女”倆的感情并沒有因離開而生疏,反而愈加深厚。
王菊茹和趙淑珍的故事,源自共享社區創新推出的“結親互助”品牌項目。2015年至今,社區黨委聯合北方民族大學,篩選家風優良的居民家庭與異地求學的少數民族學生結對,通過“每周一通電話、每月一頓家宴、每年一次聯誼”等“五個一”活動,讓遠離家鄉的學子感受溫暖,也讓本地居民領略多元文化。10年來,66個家庭與74名各族學生結成“親人”。(記者 張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