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在寧夏賀蘭縣常信鄉四十里店村,寧夏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的工人們忙著搭建蔬果采摘溫棚,為今年的采摘旅游做準備。
“稻漁空間里水稻、魚、鴨、螃蟹、田螺等生物和諧共存,實現了立體種養、一田多用。”寧夏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總經理趙建文介紹,觀光園將自然生態和農業、漁業、休閑旅游以及產品加工、銷售、社會化服務等結合在一起,實現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2020年6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寧夏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了解稻漁種養業融合發展的創新做法。他在考察時強調,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和文化旅游業,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突出農民主體地位,把保障農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這片總面積超過3000畝的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不僅是寧夏現代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縮影,也讓當地農戶的日子越來越甜。今年61歲的陳紅兵是四十里店村的村民,2017年以前,他一直在外打工,收入不穩定。“自從家門口建起了稻漁空間,我應聘來這里打工,每天能掙100多元,日子越過越美!”陳紅兵說。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大力抓好農業生產,促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為寧夏稻漁種養業融合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代表作,稻漁空間為寧夏鄉村振興“融”出了一片新天地。
“一產發展上去了,二三產業才能做得更好。”趙建文說,2018年,他牽頭成立“糧食銀行”,每年可收購原糧4萬噸,加工優質大米3萬噸。通過水稻收購、計息儲存、現價結算,為農戶提供糧食代收、代儲、代烘、代加、代銷“五代”服務,有效解決農戶儲糧難、賣糧難等問題。
稻漁空間的成功離不開稻魚循環種養業的新技術。“2020年,我們在400畝稻田中使用了該技術,不僅省下20萬元有機肥料的費用,增加10萬元養魚收入,還節約了25%的用水量。”寧夏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副總經理趙凱說,2021年,稻漁空間將該循環系統的使用范圍擴展到了2600畝稻田,進一步實現節能增效。
“稻田既種稻又養魚、養蟹,魚蟹反過來給稻田施肥;農民土地流轉,加上務工和入股,既是工人又是股東;游客既可以觀光游覽,又可以品嘗美食、購買農產品。如今,稻漁空間已成為一條完整的生態鏈和一條不斷延伸的產業鏈。”趙建文介紹。今后,將進一步拉長產業鏈條,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記者 陳 思 王沛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