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作序,萬物和鳴。平羅縣寶豐鎮開啟色彩繽紛的果蔬“多巴胺”模式,紅色的西紅柿和草莓、綠色的黃瓜和茭瓜……各種高品質的新鮮蔬果接替上市,豐富著群眾的“菜籃子”“果盤子”。
2月20日,走進平羅縣寶豐鎮寶豐村菌菇產業融合示范園西紅柿大棚,整齊排列的藤蔓翠綠欲滴,紅綠相間的西紅柿綴滿枝頭,在春日暖陽的照射下閃爍著誘人的光澤,處處彌漫著果子的清香,村民們忙著采摘裝箱。
馬家橋村黨支部書記馬春花說:“目前,西紅柿已經賣了一茬,收入了4000多元,預計還可以賣第二茬、第三茬,經濟效益還是很可觀的。”
除此之外,在草莓大棚內,綠葉之下,草莓宛如一顆顆寶石,煞是喜人;黃瓜大棚里,翠綠的黃瓜也掛滿藤蔓……這些搶鮮上市的果蔬,不僅為市場提供了優質的產品,也為附近村民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
正在大棚里忙著干活的村民馬鳳娟笑盈盈地說:“來這里打工已經2年了,活也不重,一天能掙100元,給家里增加一些收入,挺好的。”
據了解,寶豐村菌菇產業融合示范園項目始建于2020年,先后爭取到各類補助資金4000多萬元,建成單面大棚、傳統土溫棚、特色農產品展示大棚等共計60座,陸續種植特色菌菇、西紅柿、火龍果等時鮮瓜果,展示鹽堿地特色農產品50余種。去年以來,為了帶動周邊行政村突破村集體產業單一的瓶頸,共圓增收夢,寶豐村改變經營模式,吸納周邊村集體、個人承包大棚,通過支部聯建、強村帶弱村的方式,聯合馬家橋村、陸渠村、新渠村、吳家灣村,進駐寶豐村菌菇產業融合示范園,承包溫室大棚種植各類果蔬,有效推動了農村勞動力就近轉移、實現務工增收。同時,五個村共享成功種植、管理、銷售經驗,進一步發展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記者 柴璐 程龍 實習生 暴佳銘 王家杰)
【編輯】:張海燕
【責任編輯】:任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