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連續30年“行走的思政課”活動將于4月初在寧夏舉辦。今年的活動,固原的學生除進行長達108里的行走外,還將開展緬懷英烈活動。
無獨有偶。北京大學通過“行走的思政課堂”讓學生在嘉興南湖重溫“紅船精神”、在雄安新區感受改革發展;北京農學院在田間地頭講好鄉村振興“大思政課”;京津冀10余所高校的師生代表齊聚革命圣地西柏坡,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課”;銀川閱海小學組織五六年級師生開展“徒步憶征程 緬懷英烈魂”徒步研學活動……時下,各地各學校一堂又一堂涵蓋紅色教育、科技文化、生態環保、勞動實踐、健身鍛煉等別開生面的思政課,把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充分釋放了育人活力。
資料圖片
“行走的思政課”,是一種將思政課教學空間和資源拓展到廣闊社會生活中去的新型教學模式。其基本特征在于,學生走出校園教室,在社會中開展參觀游覽、考察調研、志愿服務、實習實訓、演出創作等實踐活動,通過親身體驗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增進本領和才干。與傳統思政課教學方式相比,“行走的思政課”不僅實現了教學空間從校內到校外的拓展和轉移,而且學習方式也從被動聽講變為主動觀察、言說、創造、互動,學生從中獲得能力提升與思想錘煉。實事求是地說,“行走的思政課”,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應然之舉。從“單向灌輸”到沉浸式浸潤教學,讓思政教育“活”起來、讓育人鏈條“通”起來、讓育人力量“聚”起來,為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樣板。如,由固原市弘文中學報送的《29年堅持行走的思政實踐課》入選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共青團中央宣傳部指導,人民網、中國青年報社共同主辦的“思想鑄魂 網育新人”大思政課優秀案例征集活動評選優秀案例,成為寧夏唯一入選案例。
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思政課肩負著光榮且特殊的使命。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講什么、怎么講,關乎思政課鑄魂育人的實效。實踐證明,只有將現實因素引入理論,又將理論引入現實生活,使思想在與現實的互動中充分激活,才能真正讓思政課“活”起來,讓黨的創新理論更加入腦入心。
從百花齊放的地方文化到熱火朝天的生產建設一線,行進中的中國,都是行走的“大思政課”素材。上好“行走的思政課”,就要真正“行走起來”。讓思政課走出教室、走進歷史、走進實踐,讓學生們在知行合一中厚植愛國主義情懷、豐潤青年心靈。比如,京津冀跨區域協同,將思政課堂從校園延伸至革命圣地,打破傳統思政教育的時空限制,以實地參觀、現場教學、師生互動的創新形式,有利于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寧夏固原兩千余名師生徒步108里祭英烈,不僅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課,而且是一場腳力、體力、毅力的考驗;北京市豐臺區創新實踐育人模式,“行走的思政課”路線升級為10條,累計發布11本《行走的思政課實踐手冊》,涵蓋紅色教育、科技文化、勞動實踐等,年均覆蓋師生10萬余人次;福建省莆田市今年大中小學“行走的思政課堂”活動,緊扣“青春共護木蘭溪,筑牢生態安全屏障”主題,教育引導廣大師生牢固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從行動中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培養學生的環保責任感和社會使命感……這些“點、線、面、體”系統聯動的育人載體,靈活的課程展開方式,用歷史的遺跡、真實的場景、可敬的人物呈現真理的魅力,將感官體驗和理論思辨相結合,引導學生去切身體驗、去辯證思考,進而產生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讓思政課從“說教”轉變為“共情”。
小學階段重在培養道德情感,初中階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礎,高中階段重在提升政治素養,大學階段重在增強使命擔當。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承載著培養時代新人的歷史期許,擔負著實現偉大夢想的時代使命。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面對大中小學學生,怎樣才能把“最難講”講得最精彩?“哀牢山走紅了,該如何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昆明市第十中學,面對照片里眼神炯炯的野生動物和幽秘的原始森林,“如何找到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平衡點”的問題讓學生們陷入了思考。一堂闡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思政課,面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群體,分別應該如何講?近日,在云南昆明十中求實校區,一場別開生面的思政課教學展示活動給出了生動答案。上好“行走的思政課”,并不僅僅是從小課堂到大課堂的場景切換,更是對思政素材的全方位開掘,各地應結合地方特色,用好用活各類資源,讓文物資源、紅色文化資源、生態環境資源優勢“賦能”思政課。
上好“行走的思政課”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和資源,讓更多場館敞開大門,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匯聚更加開放多元的“大思政課”資源。讓學生感知歷史、體悟文化,使更多學生在行走中受教育、長見識、增才干,讓青春在火熱的社會實踐中絢爛綻放。(寧夏新聞網特約網評員 張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