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自治區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這是我區貫徹中央關于發展富民鄉村產業決策部署的重大舉措,也是落實自治區黨委十二屆八次、九次全會精神,大力發展高效種養業的具體行動。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是推進農業由增產向提質導向轉變,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益。優化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高效種養業,刻不容緩。
從提高資源利用率來看,優化調整農業結構勢在必行。據測算,我區每畝土地貢獻收益約3296元,比全國平均水平低了1268元;2019年全區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016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52.4%,籽粒玉米占到近45%,畝均收益637元。我區干旱缺水較為嚴重,水資源利用率不高,2018年萬元農業增加值耗水量為1019方,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79%。
從提高勞動生產率來看,優化調整農業結構勢在必行。我區鄉村人口280多萬人,農業從業人員占53.6%,高于全國17.3個百分點,而農業勞動生產率只有20345元/人,與全國平均水平持平。
從增加農民收入來看,優化調整農業結構勢在必行。2019年全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858元,其中家庭經營性收入依然是第一來源,達到4976元、占38.7%,但養殖業給農民收入貢獻約800元左右,占比不到17%。全區糧經飼比例66:23:11,以糧食為主的種植結構過于單一,農業結構調整余地很大。
自治區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聚焦優質糧食、現代畜牧、瓜菜、枸杞和釀酒葡萄等產業,按照種養結構調優、經營規模調大、加工能力調強、產業鏈條調長要求,加快推動布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
推進布局區域化。要立足實際,什么適合就發展什么。北部引黃灌區水資源充沛、人口密集、市場廣闊,重點發展優質糧食、枸杞、奶牛、設施蔬菜等高效集約種養業。中部干旱帶水資源短缺,以水定地、以水定產,重點發展優質牧草、硒砂瓜、黃花菜等旱作節水農業和灘羊、肉牛等養殖。南部山區氣候冷涼、降雨量較大,重點發展冷涼蔬菜、肉牛肉羊、小雜糧、中藥材等生態農業。賀蘭山東麓處于釀酒葡萄種植黃金帶,大力發展釀酒葡萄產業。要算好收益,什么高效就發展什么。鼓勵農民適當壓減過剩、低效的糧食作物,增加短缺、高效的經濟作物種植。
推進經營規模化。要樹立市場導向,推動形成“多鄉一業、一特一片、一片一群”的產業發展新格局,優化配置土地、資本、技術等要素,實現農業經營效益最大化。創新農業經營體系,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把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銜接起來。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合作社+基地等發展模式,推動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共同發展、聯合發展。
推進生產標準化。加快農產品生產設施、過程和產品標準化全覆蓋,健全“從田間到餐桌”“從種子到筷子”的全程標準體系。注重農產品“梳妝打扮”,將標準化貫穿到產后分揀、包裝、倉儲、物流、營銷全過程。促進互聯網與農業生產經營環節充分融合,實現農產品可追溯。要用標準化包裝好品牌。既要用標準化管生產、管銷售,也要管品牌、管市場,以“五大之鄉”和“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為重點,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發展“寧字號”,打造一批區域公用品牌,扶持一批優秀企業品牌、產品品牌,提高品牌美譽度和市場占有度。
推進發展產業化。牢固樹立大食物觀、大農業觀、大生態觀、大市場觀,著眼增加農業附加值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打造“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的全產業鏈,實現從農產品競爭向產業鏈條競爭轉變。加快要素跨界配置、產業有機融合,推動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農產品加工園等新載體建設,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堅持農業綠色發展方向,加強面源污染治理,在農業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上狠下功夫,讓農業實現綠色循環可持續發展。